上海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核心技術如何攻關?科技成果怎麽加快轉化🥒?如何為科研經費使用放權松綁🏄🏿♂️?昨天👱🏽,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對本市開展科教興國戰略、增強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綜合執法檢查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
“在前期調研中👂🏻,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反映較多的問題是科研經費的使用,如何進一步為科研經費使用放權松綁?”王蓮華委員提問。
市財政局局長王華傑表示👩❤️👨,本市圍繞貫徹落實《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等法律法規,先後出臺了若幹配套政策🐶⚪️,還製定了《上海市財政科研項目專項經費管理辦法》等🏎,進一步擴大了科研項目的經費管理使用權☢️🕰。比如預算科目進行了精簡合並,直接費用預算科目從9個以上精簡為設備費、業務費🧚♂️、考務費三個科目;同時下放預算調劑權,將設備費預算調劑權全部下放給項目承擔單位,其他費用調劑權全部由項目承擔單位下放給項目負責人;還擴大了經費“包幹製”的實施範圍🫠,在人才類和基礎研究類等科研項目中,允許項目單位不再編製預算,自主決定經費使用。
針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也在加大🧏🏽♀️,目前取消了勞務費50%的比例限製,提高間接費用的比例,對軟件開發、軟科學研究、基礎研究類項目,間接費用的比例最高可達60%😽,同時允許間接費用全部用於績效支出。“今後還會根據《辦法》的實踐結果以及科研人員的感受、反饋🦸🏽♠︎,再對《辦法》進行評估和完善。”
閻銳委員詢問,“本市在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一定程度存在雙向鏈接‘兩張皮’現象,請問該如何破題。”
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宏韜坦言🤨,目前我們在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還不充分。在他看來👱🏻,解決創新鏈和產業鏈“兩張皮”,關鍵就是要解決不同利益主體共同發展中的資源配置的問題⏸🍌,包括信息的對稱,利益的分享。下一步要優化產業創新生態,打造創新聯合體,尤其是在當前產業鏈卡脖子的關鍵環節,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駱大進打了一個比方👰🏻♀️0️⃣:如果把產業供給體系比喻成一棵樹,可能呈現的是“枝繁葉茂”,但是“根”的技術🧘🏽♂️、“樹幹”的技術這塊還有缺失。他認為,科技創新包含“從0到10”的全過程🤯。在推進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過程中,要把整個雙向通路上的堵點打通,“根”的底層技術亟待突破🐛。另外,與世界其他一流創新中心相比,上海目前比較缺乏具有很強引領性的科技領軍企業。“這是上海下一步在整個創新鏈👏🏽、產業鏈的協同中亟待補上的一個環節🌪👨🦰。”
“本市科技成果轉化還存在一些隱性堵點🖕🏽。”毛祥東委員列舉說✊🏿🐒,比如一些基層單位對成果轉化盡職免責仍存在顧慮,部分科研院所高校還沒有製定成果轉化創新細則,專業化技術轉移力量仍然不足,“如何破解這些瓶頸,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駱大進說,接下來圍繞深化科技成果產權製度改革,將推出更多突破性政策。市教委主任周亞明表示💺,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的力量包括學校的技術轉移中心🧜🏽✭,大學生科技園和科創基金,上海市有20所高校建立了專門的技術轉移中心📞。未來要讓成果轉化對教授來說有更大的吸引力,進行“全部所有權”的賦權改革,即科技成果屬於完成人和團隊所有人,單位參與收入分配。還要重視科技人員的培訓,培養其對於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意識🚁,把科技成果從“書架”運到“貨架”🍋🟩。
來源 | 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