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意昂3胡鵬教授與賓夕法尼亞大學遺傳系的Hao Wu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影響因子🎓:68.164)上以長文(Article)形式發表題為《單細胞胞嘧啶甲基化和羥甲基化修飾聯合分析技術揭示其特異的基因調控作用》的研究論文(doi: 10.1038/s41587-023-01909-2)👱🏼。胡鵬教授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Hao Wu副教授為胡鵬教授博士後期間合作導師,意昂3為合作單位。《自然-生物技術》是備受矚目的Nature期刊系列中的重要成員🤵♂️,專註於發布前沿生物技術方面的突破性研究。
DNA胞嘧啶甲基化(5mC)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參與調控細胞特異的基因表達和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等關鍵過程✔️。TET家族蛋白能將DNA胞嘧啶甲基化氧化為胞嘧啶羥甲基化修飾(5hmC),進而實現去甲基化✸,從而動態地調整基因組的胞嘧啶修飾🚣🏻。然而,傳統的亞硫酸鹽測序技術難以準確區分5mC和5hmC修飾,限製了在單細胞水平上對這兩種DNA修飾進行定量檢測的能力。
為了克服這一挑戰🧑🏿🍼,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為Joint-snhmC-seq(Joint single-nucleus (hydroxy)methylcytosine sequencing)的單細胞測序技術,能夠同時檢測DNA 5hmC和5mC修飾🫳。借助這項技術,研究團隊分析了大腦皮層中不同細胞類型的5mC和5hmC修飾位點,並深入研究了這兩種修飾在不同基因位點上獨特的調控機製。研究發現,長基因往往保持較高水平的5mC修飾🍸,但這並不影響其轉錄水平👆🏽。
這一技術為研究單細胞水平上的胞嘧啶羥甲基化5hmC修飾和真正的胞嘧啶甲基化5mC修飾提供了平臺,有望加深對這些修飾在復雜組織中生物學功能的理解🕴。這項合作成果不僅在生物技術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研究水產動物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修飾提供了前沿的技術手段。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3-0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