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上級會議精神和決策部署👨👧👧🪒。不斷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新發展理念♘,註重改革創新🏈👨🏻🦯➡️、狠抓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以“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要求😓,不斷推進“雙一流”要求的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
一、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1.強化黨委對學校的政治領導
召開學校首次黨的政治建設大會,開展製度“立改廢”,將黨的教育方針、上級決策部署要求全面體現於學校章程和製度體系中,及時校準偏差、完善任務舉措,強化政治屬性🪬。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完善議事決策規則、規範議事內容🧖🏽♂️、決策程序、督辦等製度👟,黨委全面領導作用不斷加強,黨政權責明晰👩🏿💻、運行協調🧴。優化學院運行機製🛝,在教學科研重要事項中強化學院黨委的政治把關作用持續加強🐑。
2.堅定黨員幹部師生政治信仰
加強理論武裝🌳,全年組織校中心組學習14次💇🏼♀️,及時跟進學習並研究貫徹落實方案。構建主題教育長效機製🧧❇️,紮實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形成特色項目13項🧏🏻♂️、製度性成果4項🍩,設計“四史”校園線路黨課,形成典型案例。實施“黨建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優化組織設置,在廉政風險重點領域設立二級黨委、紀委;規範黨組織建設標準,優化支部設置📴,創建黨建品牌🏙,加強隊伍建設,教師支部書記“雙帶頭人”比例達97%,2支部入選全國先進🤽🏿♀️。發揮黨委教師工作部職能,完善“1+3+1”師德師風製度體系、教師榮譽體系🚣🏻;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大會精神,製定一流研究生教育實施意見,出臺研究生指導教師管理辦法🪒,激發教師責任感👪、榮譽感。完善教師研修體系,提升育德意識與能力🧠。陳新軍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上海市教育新聞年度人物🧑🧑🧒🧒,戴小傑獲上海市先進工作者。
3.突出育人工作政治標準
深挖百年內涵資源⏏️,彰顯特色育人成效🎤、體現獨特育人價值。推進上海市“三全育人”示範建設校建設♓️,形成四級責任、十六大育人中心🤰、十大育人品牌的“三全育人”體系🎵。加強思政課和課程思政建設。製定新時代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多措並舉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持續推進超級大課堂以及考核評價改革🌭。製定課程思政三年規劃,發揮工作室作用,全面修訂教學大綱突出思政要求。主持製定農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導意見✊🤦🏻♀️,形成水產類課程思政案例集🕵🏽♀️。加強文化育人、實踐育人,推出學生版大師劇《朱元鼎》📨,上線“意昂3”強國號(成為第三個上線的市屬高校),“行走的課堂”讓學生走進紅色基地、生產一線,推動思政教育👷🏿、專業教育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教授博士團獲評全國優秀團隊🧳🏋🏿♂️。發揮體育、美育功能👰🏻♂️,形成學生體質健康宣教、研究和運動幹預機製𓀙,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書畫展、才藝展演等提升美育氛圍🦻🏷。落實勞育要求,明確各專業32學時勞動教育依托課程。
二、發揮特色學科優勢💟,服務國家地方發展
1.依托一流學科建設,提升“四個服務”能力
堅持“水域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地球環境生態保護”學科主線,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製定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方案,研究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助力陜西黃龍首創山泉水大閘蟹養殖、雲南德宏稻田養蝦首次畝利潤突破5600元,寧夏陸基生態漁場構建技術獲總書記肯定🩱😀,稻田綜合種養獲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可並向非洲和拉丁美洲推介。服務海洋強國戰略🚴🏻♂️,黃大年式遠洋漁業國際履約團隊23次代表國家參與國際漁業談判,提交報告17份🪪,向國家主管部門報告16份♻️🤦♂️;主持完成《中國遠洋漁業履約白皮書》《多邊漁業治理框架及中國立場》👛,向國際社會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為我國參與國際多邊漁業治理發揮重要智庫作用。加強海洋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與西湖大學合作製作第二代全海深作業型無人潛水器🍫,在馬裏亞納海溝開展萬米級海試,深淵工程、生物科學研究居國內前列👩🏻🦼👩🏿🍳。在海洋酸化、海洋微塑料💁🏼♂️🧛♀️、黑炭地球化學🥧、功能性食品包裝等前沿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依托長江大保護戰略研究中心,開展長江保護法的政策方案設計,推動建立長江口禁捕管理區有關建議獲國家領導人批示🌇🥶。服務上海發展🟤。協助交通委建立“長三角港航生態安全中心”,服務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推進成立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協同創新研究院🍮;推進聯合建設“臨港深淵生物醫藥基礎研究與創新轉化平臺”,助力“深海生物醫藥矽谷”建設🦻🏼。加強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入選首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加強決策咨詢,全年報送124項成果,中辦👴🏻、市委錄用10余篇♾,獲國家領導人批示2份,市領導批示3份,1份獲聯合國機構傑出貢獻評價。
2.落實科學精準要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事業發展
堅持“把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科學製定春季返校和秋季開學方案,精細管理關鍵環節,壓實各級責任🛂,春季學期在線課程開課率達99.15%💁🏻♀️,獲上海市學校心理防疫抗疫先進集體🈳。創新招生方式🛃,本科生源質量、一誌願率🧑🏽💻、研究生招生完成度創新高💁🏼。做好畢業生工作🙋♀️,出臺“十大政策”🙎🏿,就業率達96.54%(11月25日),高於上海高校和同類高校平均就業水平💂♀️。弘揚校園新風尚👨🏻🎓,校園垃圾分類考核優秀🍱,位列全市高校第二🫱🏿;通過“光盤行動”引導師生節約糧食,開發餐廚垃圾無害化技術。
三、深化綜合改革,推進“雙一流”要求的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
全面總結十三五規劃和綜合改革成效,明確“十四五”發展規劃⚓️、綜合改革重點,為推進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打下規劃基礎。
1.深化科研機製改革🤳🐦🔥,學科實力顯著提升
製定加強學科建設意見,強化“三局同布”一體化建設的資源配置機製和運行系統🐹🩳,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組織水產、海洋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等9個學科參評第五輪學科評估🎛。持續布局基礎前沿研究,彰顯“深遠海❎、南北極”戰略🧔🏿♂️,植物與動物科學學科ESI前1%排名自2016年機構前80%上升至前42%,農業科學學科ESI前1%排名較去年同期提升107名,獲批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藍色糧倉等重大項目19項,重點研發計劃到賬9226萬元。科研經費同比增長28.5%,縱向科研經費占比87.7%。獲省部級獎5項😤,學會行業獎及局級獎勵13項。獲新品種1個、授權專利301項、軟件著作權111項♠️。
2.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優化學位點布局🕒🤽🏻,加強一流研究生教育。增列法學等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申報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資源與環境專業學位碩士學位點🚾。加強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圍繞新農科、新工科3️⃣、新文科要求,設立支撐專項,6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累計達14個,占學校專業總數1/3👨🏽🎓。深化專業結構調整🐬,增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加強課程、教材建設,獲首批國家級一流課程5門、市級重點建設課程15門🫐,新開通識類選修課21門、實踐類體驗課4門🫲🏽;3本教材獲全國農業教育優秀教材資助🚈。完善質量評價體系,通過工程教育認證推動向“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轉變,做實做好本科教育評價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研究👸⛪️,2020年獲批國家新農科建設教育教學研究3項🧎🏻➡️、上海市各類教改項目12項🤾🏻、市級重點課程15門、大學生創新項目384項。
3. 聚焦製度體系建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開展製度“立改廢”🤌,構建以章程為核心、橫向完備、縱向貫通的製度體系。優化組織體系,組建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社會協同與校友事務處,服務格局創新、能力提升要求🤑。依據教學體系完備性🥣,研製四類學院分類管理與評價指標𓀁🙋🏽♂️,引導學院合理定位🖥、特色發展☦️。委托專業公司開展內控風險評估,形成內控流程手冊,不斷完善以內控製度建設為核心的廉政風險防控體系。獲上海市依法治校示範校。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高質量師資隊伍
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全職引進國家級人才1人、省部級人才5人🪜,柔性引進雙聘院士1人和省部級人才6人,獲批國家級人才2人➔⤴️、省部級人才14人,13人獲新片區高層次人才獎勵。新增1人擔任教育部第八屆科技委員會(環境學部)委員🖖🏻,1人擔任全國漁港管理專家委員會副主任⇢,10余名專家入選新一屆全國漁船管理🥒、漁業資源評估、漁港管理等專家委員會委員,彰顯雙一流建設高校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取得新成效。完善人事管理製度。完善高層次人才聘任工作內部操作規程🏌🏼♂️, 深化“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容的人才評價改革🕺🏽。深入推進人事分配改革👩🏽🦱,突出強化基礎👩🏼🚒、鼓勵競爭。落實思政教師和輔導員崗位津貼,構建四位一體教師培養體系。
五🤸🏻、深化細化“四責協同”,全面從嚴治黨縱深發展
製定黨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提升監督體系整體效能實施辦法,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四責協同製度體系;開展全面從嚴治黨形勢分析,形成校院兩級問題整改項目74項,責任清單177個,推進明責履責到位✨🤽🏿♀️。落實意識形態責任製,嚴格論壇講座報告會管理,建立製度體系、責任體系🤚🏽,強化督查整改。建立落實上級決策部署自查自糾🧑🏫🔰、巡視整改常態化🤹♂️、執行八項規定精神和糾正“四風”長效機製。開展二級黨組織政治生態分析🫠,實現本屆黨委校內巡察全覆蓋。完善學校內控體系,全面落實紀委“三轉”要求,建立黨內監督主導、專責監督保障、其他監督貫通協調的監督體系。